2022年6月18日晚19点30分,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优家公益大讲堂】家庭教育系列课程第十四期正式开播。
这一期的主讲老师是刘纪伟老师。
刘纪伟老师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公益讲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幸福心理学导师。
刘纪伟老师专注于NLP实操和家庭系统排列研究,从事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幸福心理学传播,常年做线上线下沙龙、读书会和线下课程导师。
刘纪伟老师
本期家庭教育系列课程的主题是“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够支持到孩子?孩子犯了错,我们怎样才能让他长记性?有时候我们想夸孩子却总是夸不到点子上。孩子一身的毛病,怎么说都不改,该怎么做呢?刘纪伟老师一开始就为我们抛出了这些在育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我们爱孩子,爱是不需要理由的,但是爱是需要方法的。盲目的爱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伤害。
很多家长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需要一个基础——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健康顺畅的时候,我们掌握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地和孩子连接,并且从中发挥支持孩子的力量。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我们更多地要思考对于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有效还是无效。教育方法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就是有效的,就是好方法。我们要用更艺术更有爱的方法创造我们想要的亲子关系。
刘纪伟老师接着为我们讲述了亲子沟通的方法。 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的心就会慢慢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就会渐渐疏离。到了青春期,甚至很多孩子会趋向盲目地对抗父母。所以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加于关注是家庭教育当中的重要环节。遇到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到我们的孩子呢?那就是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一件事情可以拆解为三类元素:感受、观点、行为。感受是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带给孩子的感觉情绪,情绪没有对错,我们需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爸爸妈妈关注和尊重的。观点是孩子基于感受所做出的判断。行为是孩子基于感受和观点的推动所做出的实际举动。家长需要把这些元素区分开,才能更好地面对孩子的情绪。有时候家长不赞同孩子的观点和行为,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要停一下,先打开孩子的心门,再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孩子在闹情绪的时候为什么听不进去?刘纪伟老师告诉我们,当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大脑的情绪部分开始工作了,他的思考部分就会停止。因为情绪脑和理性脑不能同时工作,优先工作的是情绪脑。所以这时候我们无论给孩子讲什么道理,孩子都是听不进去的。不是孩子不想听,是孩子没有这个能力。如果这时候继续给孩子讲道理,只会给孩子增加更多的情绪,孩子的情绪会更加混乱。这时候孩子需要的仅仅是他的感受被我们看到,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心理营养之一,孩子的情绪健康表现才能良好。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情绪健康呢?其实就是允许孩子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即使是负面的情绪我们也不要去攻击她,我们要做孩子情绪的调节器,慢慢地陪伴孩子在各种情绪体验中长大,才能发展出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关注孩子的感受,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刘纪伟老师先给我们讲了沟通的五个层次,从外到内依次是:打招呼、谈事实、谈想法、谈感受、敞开心扉,五个层次逐步深入。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只能在外三层沟通,可能和父母长期以来只关注孩子的观点行为,而忽视孩子的感受有关。
怎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心灵空间,其实很简单,只要沟通直接从第4层开始:谈感受。
那么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呢?刘纪伟老师告诉了我们几个方法:
一、全神贯注地倾听。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如果我们心不在焉,孩子就会感到失落。这时候家长需要放下手里的事情,转过头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听孩子的讲述。只要当我们认真倾听的时候,孩子才能更深入地去表达他面临的困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发了他当前的情绪,他也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真正地关注到他,而不是关注问题解决问题。
二、简单而用心地去回应。在听孩子表达的时候,建议家长不要急着去给孩子提建议或者问孩子很多的问题,甚至去责怪他,只是带着关心孩子的态度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回应,例如“哦,是这样。”“还有呢?”“你继续说。”。这些最简单的回应能避免干扰孩子,能让孩子在带着情绪的表达中慢慢把自己的感受、思路梳理清楚。孩子在充分的倾诉之后,情绪得到接纳,大脑会慢慢恢复到理性,很多孩子自己就会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孩子的最好方法。
三、用一个词描述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家长会否定孩子的感受,甚至攻击孩子当下的感觉,这是无效的。当孩子在表述自己的感受时,如果我们能允许孩子的感受,并帮他把这种感受描述出来,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是在理解他。
四、借助想象的力量。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是他的期待没有被满足,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科学研究发现,对于孩子而言,想象一个愿望被满足和实际上愿望被满足快乐的程度实际上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当我们能够陪着孩子一起,想象着他的愿望被满足之后的那种快乐。告诉孩子:你有这个愿望没有错,虽然我们暂时无法满足。其实这就是在表达对孩子的这个愿望的尊重。当然尊重孩子的愿望并不代表满足孩子的愿望。但是当孩子感受到每一个愿望都能够被尊重,即使无法被满足。愿望没问题,那种渴望的心情能够被爸爸妈妈理解,这个时候孩子反而能够更容易接受现实。
孩子的感受和身体伤痛一样值得我们去高度关注。当然比上面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的真诚面对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共情。这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
接着,刘纪伟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孩子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懂得合作的人的方法。
如果我们确实已经和孩子开始共情了,孩子的感受也越来越敏感,但有时候他做的事情让我们很不舒服,这时候该怎么办?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学会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事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整个过程里,矛盾的主要来源是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在生活中,我们和孩子的矛盾,很多时候是孩子想做的事情我们不允许,我们要求孩子做的孩子又不肯做。
合作是满足双方的需求,所做的事情都是双方经过独立思考后自主做出的选择。在双方怀有合作的意识时,对于自己的需求也能够更加敏感,而且愿意去尊重。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合作,而不是仅仅听话,那孩子慢慢就学会了我们成人的感受,当他的需求得到满足,他就自然而然学会尊重我们的需求。
亲子关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越来越懂得对方,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滴渗透进去的。
如何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做一个懂得合作的人?刘纪伟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些小技巧:
一、描述我们看到的问题,而不是指责。
二、给孩子明确的方向,给孩子一些正向的提示。
三、简单的词语表达而不是长篇大论。
四、表达我们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攻击孩子。
五、写便条。
我们要鼓励孩子乐于合作,邀请孩子和我们合作的时候,怎么说和说什么同样重要,我们要学会接纳、包容。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匹配孩子的成长。